首页»疾病防治



兽用双黄连口服液
相关文章

得了牛口蹄疫该怎么办?

2014-03-078753

牛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患病动物舌、口唇、鼻、乳房、蹄等部位发生水泡,破溃后形成溃疡烂斑。人和非偶蹄动物也可感染本病。肉牛预混料

专家解病
[病原]口蹄疫病毒属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具有多型性和变异性等特点。目前世界上共有A、O、C,非洲Ⅰ、Ⅱ、Ⅲ、皿型和亚洲Ⅰ型7个血清型。各型之间的抗原性不同,彼此之间亦不能互相免疫,因此,感染了这型病毒的动物,仍可感染其他型病毒。但各型的临床表现却相同。本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尤其在低温情况下可长期存活,但对热、阳光和酸类、碱类、醛类消毒剂敏感,煮沸立即死亡,1%一2%烧碱或1%一2%的甲醛溶液对口蹄疫病毒有明显的致死作用。

[病因]因牛感染口蹄疫病毒所致。

[流行特点]病牛的粪尿、乳汁、精液、口涎、眼泪和呼出气中均含有病毒。病毒大量存在于水疱皮和水疱液中,个别病牛痊愈后5个月仍可从唾液中检出病毒。病毒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进入易感牛的消化道、呼吸道或损伤的皮肤粘膜而感染发病。主要的传播媒介是污染的空气、草料、饮水以及饲养和运输工具,鸟和风可从远方传播。本病流行猛烈,2—3天内即可波及全群,乃至一片地区,继而羊、猪发病。发病率很高,但病死率不到1%一2%。冬季多发.夏季往往平稳。肉牛预混料

[症状]潜伏期平均为2—4天,最长可达1周左右。牛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0℃一41℃,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流涎,开口时有吸吮声。1—2天后,在唇内面、倚齿龈、舌面和颊部站膜出现1—3厘米大小的白色水疱,此时大量流涎,水疱破裂形成糜烂,因口腔痛而进食少或不进食。水疱破裂后,体温降至正常,糜烂逐渐愈合。在口腔发生水疱的同时或稍后,趾间及蹄冠的皮肤亦可出现同样的水疱,并很快破裂,病畜不愿行走,严重者可致使蹄匣脱落。牛在鼻部和乳头上亦可出现水疱,出现后很快破裂,留下租糙的、有出血的颗粒状糜烂面。怀孕母牛经常流产。如无继发感染,病变部恢复很快,全身症状也渐好转。整个病程一般为1周左右,但若蹄部出现病变时,则病期可拖延至2—3周,死亡率很低,通常不超过1%一3%。但若出现病毒侵害心肌时,病情可突然恶化、因心脏麻痹而突然倒地死亡。

[剖检病变]剖检可见瘤胃黏膜尤其在肉柱常可见到特征性的水泡和烂斑溃疡病灶,直径为1—2厘米略呈圆形。比口腔烂斑深,四周隆起,边缘不齐,中央凹陷,略呈红色或黄红色,数量不一。鼻腔及咽喉粘膜充血,个别病牛气管和支气管有卡他性炎症,伴有肺气肿现象。心脏常出现心内外膜弥散性及斑点状出血。恶性口蹄疫心肌表面和切面出现灰白色或淡黄色的斑点或条纹,外观似虎斑,又称虎斑心,心内膜下病变最显著。急性死亡的幼犊通常口
蹄无水泡,烂斑病变,仅有急性坏死性心肌炎病变,或同时有出血性胃肠炎。

[诊断]根据急性经过,呈流行性传播,主要侵害偶蹄兽和一般呈良性转归以及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可进行诊断,一般可以不做实验室检验。在进行诊断时,要考虑到口蹄疫病毒具有多型性的特点,为了了解当地流行的口蹄疫病毒为何型.可采取病牛舌面水泡皮或牛蹄部水泡皮或水泡液置50%甘油生理盐水中,迅速送有关单位作补体结合反应鉴定毒型,或送检病牛恢复期血清进行乳鼠中和试验或琼脂扩散试验鉴定毒型。

专家治病

[预防]在本病的常发区、受威胁区的健康牛立即接种口蹄疫疫苗,接种顺序内外向内,所用疫苗的病毒型必须与当地流行的病毒型相一致。在受威胁的周围地区建议免疫带以防疫情扩展;一经发现疫情,立即实施封锁、隔离、消毒等措施,病区采取屠宰或就地隔离治疗病牛,消灭疫源,病牛内脏和污染物深埋或烧毁,严防蔓延;迅速通报疫情,立即查源灭源,人接触病畜时要严格防护,避免散毒;污染的圈舍、饲槽、工具和粪使用2%氢氧化钠溶液消毒;最后一头病牛痊愈或死亡14天后,无新病例出现,经彻底消毒,报请上级批准后解除封锁。肉牛预混料

[治疗]转症病牛,经过10大左右多能自愈,重症病牛,患部先用o.1%高锰酸钾水或3%硼酸水冲洗,然后涂碘甘油(蹄部和乳房的病灶可涂抹紫药水或消炎软膏),护理上应注意保持地面干燥,垫以软料,喂以温水和软草料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