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企业新闻



蛋脂肽维,浓缩营养保健液
相关文章

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实现草原保护与牧民增收“双赢”

2014-04-1144944

沟里乡生态畜牧业工作开始于2010年,在原有智玉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吸纳了热龙和秀毛两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跨村组建了智玉生态畜牧业联合社。通过大力开展牲畜、草场等生产要素作价入股整合,开展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积极拓展后续产业,以社企联合的形式组建了金沟里工贸发展有限公司,实现了二三产业发展从无到有,并且发展势头强劲,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畜牧业经营结构,形成一二三产业于一身多产业的发展格局。

昂欠多杰是智玉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社员,家里有6口人。他告诉我们,入社前自己家里主要靠放牧为生,全家人的所有收入仅靠单一的牧业收入,人均收入只有四五千元,自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和金沟里工贸公司成立以来,他本人的身份由原来的放牧员转变为公司管理人员,收入来源情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以前单一的牧业收入向牧业收入+劳务收入+工贸公司分红收入的多元化、多渠道增收转变,现在全家人均收入已在一万元以上。

合作社理事长桑木腾告诉我们,目前,联合社入社牧户479户,入社率达到100%,整合可利用草场234.25万亩,整合率100%,整合牲畜85922头(只),整合率100%,开展减畜28004头(只),转移富余劳动力325人,转移安置率100%。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为全社1500名牧户分红140多万元,每年人均分红800余元,2013年公司营业额超过500万元。

“如今,像沟里乡这种充分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跨村组建生态畜牧业联合社,与当地企业合作,形成‘社企’联合经营机制,组织从草场上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进入企业务工,积极引导富余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既拓宽了增收渠道,也实现了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成功探索出的‘企业带动型’的生态畜牧业建设模式,是对我省生态畜牧业“四位一体”发展战略的最好诠释。”省农牧厅副厅长马清德说。

作为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的我省,在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发展的实践中,坚持以饲草料产业发展为基础,以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机制为手段,以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为保障,以生态畜牧业建设为目标的“四位一体”发展战略,加快转变草地畜牧业发展方式,闯出了一条独具青海特色的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路子,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双赢”。目前,全省961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入社牧户达11.5万户,占建设村牧户总数的63%,牧户入社率达72.5%。累计整合牲畜1015万头(只),整合率达到67.8%,整合草场2.56亿亩,整合率达到66.9%,加快了分散经营方式向集约化经营方式转变,规模效应逐渐显现。2013年,生态畜牧业示范村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291元,较同期全省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高1094.6元,较2010年提高3079元,平均增速保持在20.1%,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马清德副厅长介绍,在总结多年来草原生态保护工作经验的基础上,2008年,我省提出了加快推进牧区生态畜牧业建设的重大决策,生态畜牧业建设试点在全国率先破土。从2010年起在牧区全面推进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组建工作,截至目前全省883个纯牧业村已全部组建了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并有78个半农半牧村组建了合作社,占牧区行政村总数的58.35%。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从提高牧民组织化程度、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入手,优化重组牲畜、草场等资源要素,实行统一放牧、统一经营,努力提升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实施减畜工程,积极推广牦牛舍饲半舍饲养殖和藏羊高效养殖配套技术,加大非生产畜淘汰力度,养殖效益、经营效益和生态效益逐步显现,初步建立了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畜牧业生产新格局。

同时,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先后启动实施了退牧还草、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青海湖流域及周边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等一批重大生态工程;大力开展人工草地建设,全省牧草良种繁育基地达到17.4万亩,基本形成了东部农区饲草料、浓缩饲料和预混合饲料生产基地,环湖地区禾本科饲草加工基地,柴达木地区豆科饲草生产加工基地的发展格局,建立了集饲草料生产、加工、科研开发以及质量监测为一体的饲草料工业体系。

在生态畜牧业建设中,围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按照“适当集中、改造现有村、鼓励进城”的原则,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产业发展,采取财政补贴、税费减免、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措施,扎实推进“百村示范、千村建设”工程,引导牧民向城镇转移和集中定居。工程实施五年来,全省已开工建设109950户,使10.64万户牧民群众彻底告别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启动实施了草原新帐篷行动,给39481户牧户配置了帐篷、便携式电视机等生活设施,极大地改善了游牧民定居后的生活条件,促进了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

据了解,目前全省已划定基本草原4.57亿亩,占可利用草原的96%;草原承包经营权群补承包到户(联户);落实禁牧到户面积2.45亿亩、草畜平衡面积2.29亿亩;将减畜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到户,共核减牲畜570万羊单位,基本实现草畜平衡,从根本上解决了人、草、畜矛盾。据全省草原生态监测,2013年天然草原平均鲜草产量、植被平均盖度和高度分别比2011年提高225.93公斤、3.1个百分点、2.77厘米,草原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恢复和改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