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肉牛业在饲养环节‘降成本’的路径选择
目前,由于养母牛赔钱,导致我国肉牛产区大批量屠宰母牛,有些地方连同幼牛一并屠宰,不仅把当今的母牛宰掉,也将未来的母牛宰杀了。不仅在产地屠宰,还将小母牛拉到全国各大城市现场屠宰销售。根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的调查,“整个东北母牛存栏量与2000年相比,正好差一半”。“2008年河北、安徽、山西、河南和山东五省796个养牛村,养殖户数量与2000年相比平均减少22.1%,其中河北省平山县南镇庄子河村减少50%,河北赞皇县肉牛存栏下降70%,山西省太谷县温家沟村减少了87.5%”。农民宰牛是因为养牛赔钱,肉牛养殖赔钱的主要原因是饲养成本过高。而扭转肉牛产业继续走下坡路的局面,必须采取措施降低肉牛饲养成本,让农民在肉牛养殖环节有利可图,农民才会有积极性参与养牛,肉牛产业才能够发展壮大。
1.1 造成肉牛业饲养环节成本高的原因
1.1.1 ‘种养分离’的生产方式导致肉牛养殖成本高
在大农业体系框架内,种植业与养殖业是不可分拆的有机整体。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饲草饲料,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料,两者互相依存促进。由于我国的种养两业被人为分割,处于分离状态下。分别由两个不同利益主体从事,使两者互相独立。饲草饲料需要由货币作中介进行购买交易才能完成,因而相应提高了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如果将种植与养殖活动在一个农户中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够减少交易环节,就可以降低交易费用。
在我国,由于在养殖环节片面追求规模化,追求建设千头肉牛场,甚至万头规模的肉牛养殖场。养牛户自家没有足够面积的草场进行放牧,也没有大量的土地用来种植饲草饲料。因此,饲草需要购买,饲料需要购买,农民养育肥牛还需要到市场上购买架子牛。规模化养牛所需劳动力较多,也需要花钱雇佣。建设规模化养牛场,还需要投入资金建标准牛舍,会发生较高的资金投入成本。由于在养殖环节片面追求数量规模,人为制造了种养两业的分离脱节,造成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的提高,这是农区养肉牛赔钱的主要原因。
1.1.2 缺乏‘价廉、量大、质优’饲草资源导致饲草成本高
当前,我国肉牛养殖区域性特征比较明显,农区肉牛数量已超过传统牧区,成为肉牛主产区。同时,我国肉牛数量下降也具有区域性特征,主要发生在农区养牛业中,重灾区是中原区和东北区两个肉牛主产区。由于农区与牧区资源禀赋不同,牧区养牛饲草成本大大低于农区养牛。在牧区发展养牛,牧民拥有自己承包的草场,在自家草地上放牧养牛,不用花钱买饲草。而且,天然草原生长着大量富含蛋白质的豆科牧草,牧民养牛连精料也可以省略。农区养牛特别是规模化养牛,饲草需要购买,饲料需要购买,提高了养牛的饲草料成本。由于饲草料成本高,我国农区肉牛业在市场竞争中,不仅与国内牧区养牛业相比处于劣势地位,与国际肉牛强国相比差距更为突出。
世界肉牛业强国都拥有‘量大、价廉、质优’的饲草资源,因而都具备饲养环节低成本的优势。澳大利亚、新西兰拥有面积大、质量优的草场资源,牧场主利用自家的牧场放牧养牛,饲草成本几乎就是零(新西兰养牛基本不补精料)。北美南美(美国、加拿大、巴西)拥有面积大、质量优的土地资源,可以大面积地种植饲草饲料。通过种植专用青贮玉米,获得了‘量大、价廉、质优’的饲草资源,低成本地解决了能量饲料问题。通过种植苜蓿草,低成本地解决蛋白质饲料问题。这些肉牛强国不必补饲精料,就能满足养牛的营养需要。
我国农区养殖肉牛缺乏用于放牧的草场资源,无法通过天然牧草低成本地解决饲草来源问题,因而必须另觅开发‘量大、价廉、质优’饲草资源的路径。我国农区肉牛业发展只有解决了这一瓶颈问题,才能具有市场竞争优势,才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否则,农区发展肉牛业就是无米之炊,就会受到资源制约,就会难以为继,即使勉强发展起来也会‘灭火’。我国农区养牛解决饲草资源问题,必须将目光盯在农作物秸秆上,在玉米秸问题上寻求突破。因为玉米秸是我国农区唯一‘量大、价廉’的饲草资源,通过青贮处理还能变成‘质优’的饲草资源。
1.1.3 ‘规模化精料育肥’模式造成肉牛生产与交易成本高
肉牛等反刍动物具有瘤胃、瘤胃中生活着大量的瘤胃微生物。这种特殊的消化道结构赋予牛特殊能力,它们能够有效地消化利用青粗饲料。发展养牛业就是利用其具有转化饲草的能力,让牛将人类不能利用的牧草秸秆转化为肉奶等食品。通过养牛能够把不值钱的东西转化为值钱的东西,为养牛户创造价值。如果让牛吃玉米、大豆进行精料育肥,就是‘扬短避长’,就埋没了养牛业强大的转化能力。
我国畜牧业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盲目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畜牧现代化做法的倾向。路径依赖地引入了西方国家过分强调提高畜禽生产效率的模式。在肉牛生产中,为提高生产速度增加产量,大量使用精料进行快速催肥。埋没了肉牛对粗饲料的利用能力。这种工业化畜牧业模式,虽然提高了效率,增加了产量。但是也提高了养牛成本,制约了肉牛业的持续发展。
在我国,肉牛规模化精料育肥生产方式大行其道,这是从欧美照搬过来的传统工业化时期的肉牛生产方式。由于育肥肉牛日粮中的精料比例高,导致饲养成本过高。我国缺乏高端牛肉产品的出口渠道(我国牛肉不能向发达国家出口,仅有数量有限的供港活牛渠道),国内高端牛肉消费群体尚未形成规模气候。这样,采用高成本的精料育肥牛肉市场空间较小,消费需求制约了我国育肥牛产业的发展速度。
同时,采取工厂化精料育肥模式,架子牛与育肥牛二者之间有一次交易,相应发生了较高的交易成本。特别是大规模育肥牛的市场不确定性较大,行情大起大落,经营大红大黑,大赔大赚,导致规模化精料育肥市场风险加大。高成本规模化精料育肥生产方式不适合我国的牛肉消费市场特点,受成本制约和市场制约,这种生产模式难以为继,需要调整转型创新。当前,急需探索符合我国资源特点和市场特点的肉牛业发展路子。
1.2 降低肉牛业饲养环节成本的途径
1.2.1 将玉米秸开发成‘量大、价廉、质优’的饲草资源
发展肉牛业不能搞无米之炊,需要拥有饲草资源,而低成本地发展肉牛业,则需要拥有廉价的饲草资源。如果花高价买草来养牛,就会增大饲草成本,甚至会得不偿失。我国已与新西兰、巴西等肉牛强国签订互贸协议,对其开放牛肉市场,这些世界级肉牛强国将凭恃饲草成本低等优势,大肆进入我国市场。如果我国肉牛业缺乏‘量大、价廉、质优’的饲草资源支持,就会不堪一击,就会一败涂地。我国农区特别是东北地区的玉米秸资源,是数量巨大的饲草资源,也是价格低廉的饲草资源。青贮是玉米秸利用的最佳方式,在全世界被普遍采用。青贮可以提高玉米秸适口性、消化率和营养价值,是营养价值高的优质饲草资源。
国外普遍推行玉米全株青贮,种植的是专用青贮玉米,连秆带穗全株切碎,制成青贮饲料。这种方式提高了玉米的生物学产量,大大提高了能量、蛋白质的收获量。在中国玉米产区,农民不愿接受玉米连秆带穗全株青贮,认为不把籽实收获起来,地等于白种了。实行玉米带穗全株青贮,不仅存在农民心理障碍,也存在着养畜比较利益低、机会成本高的问题。现在畜牧业收益低风险大,农民将玉米粒与秸秆一起贮在地下,用来饲喂牛羊,最终能否挣到钱是未知数没把握,自然不愿带籽实全株青贮。
采取铡切青贮方式,虽然能够保证质量和饲喂方便,但在人手紧张、车辆缺乏的秋收大忙季节无法实施。待到收割时,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