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澳普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吴生珍:养羊路上坚持到底


🕓 2015-11-19 💛 14089

吴生珍喂羊

本报记者 段森林 文/图

近年来,越来越多在外打工的人选择回乡发展,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闯出一片天地,吴生珍就是其中一员。

近日,记者驱车2小时来到吴生珍的山羊养殖场。“这里紧靠村级公路,四周植被茂密且住户少,我当初就是看中这里的地理优势才选择了回乡养羊。”吴生珍说。

返乡创业当“羊倌”

今年41岁的吴生珍和丈夫向以明都是敦好镇官亭村8组人。“我们2005年外出打工,在上海从事彩钢生产、搭建,工作很累工资也不是特别高。”吴生珍说,渐渐地,他们产生了回乡发展的想法。

2012年,夫妻俩在工地上的工资降得很低,无奈之下便选择了回乡。“我们回来的时候也没打算要搞山羊养殖,只是听朋友说在老家养羊成本低、场地租用费便宜。”吴生珍说,她和丈夫多次商量后,决定试一试。

2013年,夫妻俩投资了近30万元,搭建了一个440平米的标准化羊圈,购买了上百只山羊。虽说没有养殖经验,但吴生珍很有信心,“打工要摸索,养羊也要摸索,只要我肯学肯吃苦,就不相信养不下去。”

为了把羊养好,夫妻俩每天一人负责下午2点放羊上山吃草,一人负责打理羊圈卫生和其它杂事。“一天到晚下来,我们累得饭都不想吃。”吴生珍说。

经验不足问题多

作为新手,难免会在从事的行业或工作中遇到棘手的问题,向以明和吴生珍夫妻俩也是如此。2014年6月的一天,吴生珍放羊回家,发现圈里有一小部分羊腹泻,而且几天下来情况不见好转。

“我当时就有点担心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吴生珍说,尽管她用药控制了,但死亡率依旧有10%,“那次初略算了一下,每只羊差不多要损失1000多块钱。”

没多久,麻烦又来了。由于放羊的经验不足和对山路不熟,羊群进入了村民的庄稼地,破坏了地里的豌豆、花生和油菜。“当时村民就找上门来问情况,由于是自己的过失,只好连连道歉。”吴生珍说,为此她还赔偿了几千元。

在母羊产仔时,由于不懂得接生,吴生珍要么紧张慌神,要么护理不到位,用药不准确,“特别是冬天,没有把小羊羔身上的水吹干,险些冻死这些宝贝。”

转变方式创效益

随着羊群的数量增加,吴生珍的山羊养殖场如今存栏有320只左右,“数量多了是好事,却也增加了养殖成本和压力。”吴生珍说,就拿放羊来说,数量比以前增加了近3倍,眼睛看都看不过来。

山里的植被虽好,可经常固定一个地方放羊也不够吃,为了保证羊群有充足的食料,夫妻俩每年2月就开始大面积种植皇竹草和黑麦草。

“今年出栏了100多只羊,以每斤16块的价格算也挣不到多少钱。”吴生珍说,除去人工、饲养成本等,跟在外打工差不多。

“养少了挣不了钱,养多了效益又不高,两头都不好选。”吴生珍说,“为了减少生病造成的损失,我学着把中药磨成粉拌着玉米粉一起喂,一个月下来光是玉米粉的开销就要3000多元。”

吴生珍说,近段时间砖瓦匠在扩建羊圈,下午6点之后她还要一个人上山几趟去割草回来喂羊,“现在养羊的风险很大,养殖的密度也很高,只希望我们这几年的付出没有白费。如果羊肉的市场行情好,我会选择再养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