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膳食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营养价值全面的牛羊肉倍受消费者青睐,市场对牛羊肉的需求日益增长。为了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加快我县养牛业发展,促进养殖增收,笔者就绥阳县规模养牛情况进行了调研,现报道如下。
1绥阳县规模养牛现状
绥阳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大力发展畜牧业,全县15个乡镇规模养牛也迅速发展壮,到2014年三季度末,全县存栏牛62946头,其中饲养5~19头的462户存栏牛3837头,饲养20~49头的40户存栏牛1025头,饲养50头以上的11户存栏牛656头;栏牛2737头。
2存在的问题
2.1养殖技术落后,饲养方法不科学
我县养牛生产通过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建设等项目的示范带动,改深坑圈养、人工种草、农作物秸秆青贮及氨化等适用技术的应用推行,养牛技术虽然有了一定的改变和提高,但大多数养殖户仍是传统养殖,没有开展补料育肥,养殖技术普遍落后,甚至个别养殖户完全散放,夜不关圈,饲养管理粗放。有的规模养牛户应用了补料育肥技术,但饲养方法不科学,没有按牛的生理生长规律合理应用,精料、酒糟添加过量,个别养牛户为了增加日增重,把养牛当猪养,草料比例甚少,短期育肥饲料长期使用,导致牛瘤胃弛缓,甚则发生酒糟中毒等。
2.2养殖品种不优,生产牛犊难保证
我县已建成牛冻配点22个,为全县推广牛优良品种杂交繁育发挥了较大作用,但15个镇乡养牛户分布面广,改良覆盖面还不大,且建点分布不均,大部分在北部乡镇,而郑场镇、温泉镇、小关乡、大路槽乡、坪乐乡等还没有建立牛冻配点,全县基础母牛数量又相对较少,加之部分牛冻配点输精人员技术不到位,配种数量少,受精率低,导致生产的杂交牛犊不多,目前饲养的多数牛仍是地方品种,养殖品种不优良,生长速度缓慢,效益不明显,引进又存在长途运输、气候环境变化、疫病等风险因素,发展规模养牛,生产牛犊存在严重不足现象。
2.3养殖设施不全,疫病防控难保障
有些规模养牛户圈舍设计、布局不合理,没有消毒室、消毒池、化粪池等,粪便、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防污染处理不到位,并且疫病防控意识淡薄,免疫无程序,达不到动物卫生防疫合格条件,给疫病防控带来极大困难。
2.4扶持政策不够,助推发展无动力
我县在养猪新建圈舍、贷款贴息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在养牛方面至今未有可行的扶持优惠政策出台,养牛生产缺乏推动力,规模难以扩大。
3加快规模养牛发展的建议
3.1加大技术培训
对规模养牛户开展牛的生理特征、消化系统特点、饲养管理要点及标准化养殖技术等培训,传授良草、良料及合理补料方法,提高养牛户生产技术水平。
3.2建立健全良种繁育配套体系
加大投入,全面推广优良品种,扩大优良品种覆盖率,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增加牛冻配点,扩大牛人工输精面,提高能繁母牛的输配受胎率、繁殖率,生产更多优良牛犊满足规模养牛需求。在牛冻配工作不能覆盖的区域,选择一定数量的优质种公牛配种,淘汰劣质公牛。
3.3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
积极引导规模养牛户走标准化养殖的道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设施设备齐全,规范养殖,有效防疫,杜绝环境污染,依法办理动物卫生防疫合格证,做好标准化规模养殖试点示范。充分利用好冬闲田土及全县草山草坡资源,创建优质饲草料基地,按“六统二分”(即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疫病防控、统一犊牛品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原料调进、统一产品销售,分户饲养管理、分户核算经营)的方式,加快发展产业化经营。
3.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县政府研究出台加快规模养牛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对规模户饲养能繁母牛、新建圈舍、引进优良能繁母牛、生产优良杂交牛犊、养殖贷款贴息等给予适当补贴。
(贵州省绥阳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文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