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养羊业发展趋势
20世纪20~50年代,世界绵羊业以产毛为主,着重生产60~64支纱的细毛。进入60年代,由于合成纤维产量迅速增长和毛纺工艺技术的提高,在世界养羊生产中,羊毛尤其细羊毛60~64支纱的需求量下降,使单纯的毛用养羊业受到了冲击,羊毛产量和销售一直徘徊不前。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羊毛总体需求量下降,但随着毛纺织品朝着轻薄、柔软、挺括的方向发展,对66支以上的高支羊毛的需求剧增,价格也远远高于一般羊毛。1990年始,澳大利亚加大对细毛羊纤维细度的育种和改良工作,到90年代末期,澳大利亚羊毛纤维直径在22pm以下的占总产量的60%,19pm以下的占20%,其中90支以上的超级细羊毛也占到一定比例。现仅以2000年7月21日澳大利亚羊毛拍卖成交价为例,17~18pm羊毛成交价为2583~1839澳分/kg净毛折合人民币370~263元,19~20pm羊毛为1292~792澳分/kg净毛折合人民币185~113元,21~22pm羊毛为611~557澳分/kg净毛折合人民币88~77元,23~24pm羊毛为515~492澳分/kg净毛(折合人民币74~71元),超细羊毛与普通羊毛价格相差4~5倍。2000年3月在墨尔本举行的拍卖会上,一只超级细羊毛种羊体重99kg,平均细度12.9pm,净毛率76.2%卖出10万多澳元,折合6.2万美元的历史最高价格,促使澳大利亚细毛羊业朝着超细类型发展。
与此同时,由于国际市场对羊肉需求量的增加和羊肉价格的提高,使得羊肉产量持续增长。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1969~1970年,全世界生产羊肉727.2万t,1985年增加到854.7万t,1990年达941.7万t,2000年增加到1127.65万t,全世界人均消费羊肉达到2kg。顺应日益增长的国际市场需求,英国、法国、美国、新西兰等养羊大国现今养羊业主体已变为肉用羊的生产,历来以产毛为主的澳大利亚、前苏联、阿根廷等国,其肉羊生产也居重要地位。世界养羊业出现了由毛用转向肉毛兼用甚至肉用的趋势,一些国家将养羊业的重点转移到羊肉生产上,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起自己的羊肉生产体系。由于羔羊生后最初几个月生长快、饲料报酬高,生产羔羊肉的成本较低,同时羔羊肉具有瘦肉多、脂肪少、味美、鲜嫩、易消化等特点,一些养羊比较发达的国家都开始进行肥羔生产,并已发展到专业化生产程度。
由于育种、畜牧机械、草原改良及配合饲料工业等方面的技术进步,养羊饲养方式由过去靠天养畜的粗放经营逐渐被集约化经营生产所取代,实现了品种改良,采用围栏,划区轮牧,建立人工草地,许多生产环节都使用机械操作,从而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总之,目前及未来一定时期内,世界养羊业呈现出肉用和超细毛的发展趋势。
2 我国养羊业现状
2.1 羊、山羊品种资源十分丰富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养羊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0年全国绵、山羊存栏达到29031.9万只,比1949年增长6.26倍,其中绵羊数量为13316万只、山羊数量为15715.9万只。我国的绵羊、山羊品种资源也十分丰富,仅列入《中国羊品种志》的地方绵羊、山羊品种有35个,加上列入各省《畜禽品种志》的地方绵羊、山羊品种达80个。同时,我国也培育了许多生产性能较高的培育品种,经我国畜牧科技人员几十年的选育、培育,目前已育成不同生产方向的绵羊品种22个,如细毛羊有新疆细毛羊、中国美利奴羊、东北细毛羊、内蒙古细毛羊、敖汉细毛羊等。我国绵、山羊品种具有许多优良和独特的性状,例如小尾寒羊、湖羊的高繁殖性能,济宁青山羊的优秀羔皮性能,滩羊、中卫山羊的优秀裘皮性能,辽宁绒山羊、内蒙古白绒山羊的产绒毛性能,这些优良品种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久负盛誉。丰富的绵山羊品种资源,有力地促进了养羊生产的发展,养羊生产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2.2 绵羊、山羊生产方式
我国细毛羊生产主要集中在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牧区和东北部分地区,生产主要仍以天然草场放牧辅以补饲的方式进行。肉羊生产在牧区、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均有饲养,同时,我国羊肉生产体现出如下新的特点。
第一,主要生产区域从牧区转向农区。1980年,排在羊肉产量前五位的是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和甘肃5大牧区省份,其羊肉产量占到全国的49%,2001年已下降到33%。目前,除新疆和内蒙古的羊肉产量在国内仍位居前列以外,河南、河北、四川、江苏、安徽、山东等几大农区省份的羊肉生产均已大大超过了其他几个牧区省份,上述6省的羊肉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已从1980年的35%上升到了2001年的45%。
第二,养殖方式逐步由放牧转变为舍饲和半舍饲。以往我国传统牧区养羊主要是以草原放牧为主,很少进行补饲和后期精饲料育肥。这种饲养方式的优点是生产成本低廉,但随着草地载畜量的逐年增加,很容易对草地资源造成破坏,同时,这种饲养方式周期较长,肉质较粗糙,且肌间脂肪沉积量较少,口感较差,要求的烹制时间较长,经济效益也较差。目前在部分条件较好的农区,对肉羊进行后期育肥或全程育肥的饲养方式越来越普遍,舍饲既是发展优质高档羊肉的有效措施,也是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加快肉羊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三,千家万户分散饲养正在向相对集中方向转变。目前,我国羊肉生产中千家万户的分散饲养仍然是主要的饲养方式。在农村特别是在中原和东北,羊的饲养规模已经出现了逐步增大的趋势,饲养规模在百头以上的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的数量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
2.3 羊毛生产现状
建国以来,我国政府就非常重视羊毛生产,为了改变我国不生产细毛和半细毛的养羊现状,国家在人、财、物上加大投资,先后从国外引进羊毛产量高、品质好的细毛羊、半细毛羊和毛用山羊品种有:澳州美利奴、波尔华斯、斯塔夫洛波、高加索、苏联美利奴、茨盖,罗姆尼、林肯、边区来斯特、考力代、安哥拉山羊等。20世纪50~60年代先后培育出新疆细毛羊、内蒙古细毛羊、东北细毛羊等诸多品种。1972年在农业部的统一领导下,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省区相继开展了引进澳、美公羊培育我国新型细毛羊的工作,到1986年我国正式命名中国美利奴羊品种,包括新疆型、新疆军垦型、科尔沁型和吉林型。中国美利奴羊育成后各地继续进行选育提高,经过10多年努力,又先后培育出细毛型、无角型、多胎型、强毛型、毛密品系、体大品系、毛质好品系、U晶系等一系列新类型和新晶系,极大地丰富了品种的基因库,为今后继续提高中国美利奴羊品种质量和发展我国细毛羊业奠定了遗传基础。原毛总产量2000年达到29.25万t,居世界第二位,净毛总产量15.3万t,排列世界第三。由于我国绵羊数量主要以产毛量低的地方品种居多,细毛羊、半细毛羊及其改良羊数量较少,超细毛羊又刚起步,且在我国育成的细毛羊、半细毛羊新品种中,只有中国美利奴羊的产毛量、羊毛质量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他育成的品种羊其生产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甚大。我国绵羊个体的平均原毛产量只有2.20kg,净毛产量只有1.15kg,远低于世界养羊业发达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还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
2.4 羊肉生产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好转,城乡人们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改善城乡人们的膳食结构,丰富人民群众的菜蓝子,羊肉生产逐步引起了各级主管部门、科研院校及养羊科技工作者的重视。从80年代开始我国相继引进国外一些生长发育快,产肉性能好的优良肉用羊品种包括萨福克、无角道赛特、特克塞尔、夏洛来,德国肉用美利奴和波尔山羊等,对我国的绵山羊品种进行杂交改良,提高我国羊肉生产水平,效果很好。近20年来,我国一些省区先后开展了羔羊杂交育肥试验,做了大量的试验示范工作,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如吉林农业大学马宁(1985)进行了“东北细毛羊肥羔生产”的研究,浙江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张泉福(1987)报道了“湖羊肥羔产肉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所姚树清(1990)进行了“多胎肉羊杂交组合筛选及肥育高效饲养技术的研究”,为开展肉羊生产,特别是肥羔羊生产做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大量的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0年来,我国羊肉产量逐年稳步提高,到2000年,我国羊肉生产总量达到274万t,占世界羊肉生产总量的24.3%,名列世界首位。但由于我国肉羊业发展的时间短,羊只个体产肉水平较低,平均胴体重只有12kg,明显低于养羊业发达国家。
2.5 山羊绒生产现状
2000年,我国生产绒的山羊约占全国山羊数量的46%左右,羊绒总产量11057t,居世界之首。山羊绒及其制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贸易量保持在50%左右,山羊绒的生产对我国出口创汇具有积极意义。但由于我国绒山羊饲养地区自然条件差加上饲养管理差,山羊生产绒约120g。
3 我国养羊业存在的问题
3.1 传统的饲养习惯和千家万户的分散饲养制约着养羊生产水平的提高
总体上,我国养羊业仍未摆脱传统养羊的方式和习惯,产品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屠宰上市的仍然是地方原有品种的老龄残羊和去势的成年公羊,不但养羊周期长,出栏率低,商品率低,羊肉品质不佳,羊只死亡率高,而且增加草原载畜量和冬春季节饲草料短缺的矛盾,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另外,我国农村基本上是千家万户分散饲养,管理粗放,靠天养畜。这种分散经营和粗放管理方式,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当地资源;不能目标明确地批量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不能有效地进入市场和参与市场竞争;不利于采用先进实用的综合配套技术,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不利于抗御自然或人为灾害,严重制约养羊业的进一步发展。
3.2 绵羊、山羊品种良种化程度低,生产力水平不高
尽管我国在引入国外优良品种、开展杂交改良,培育生产力高的绵、山羊品种方面,以及在选育提高地方品种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时至今日,我国绵、山羊良种化程度依然不高,仅占全国绵羊总数的38%;而在山羊业中,良种化程度则更低,这就大大影响了我国养羊业的总体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使我国养羊业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生产水平高的专门化肉羊品种只是近几年少量从国外引进,杂交利用也仅限于小范围的试验阶段,羊肉生产仍以地方品种或细毛杂种羊为主。细毛羊及半细毛羊的良种普及率也较低。
3.3 草场严重退化,单位面积畜产品产值很低
天然草场和草山草坡仍然是我国饲养绵羊、山羊的主要放牧地。然而,多年来,许多地区单纯盲目地发展牲畜数量,掠夺式地利用天然草原,对草原重用轻养,放牧过度,长期超载,加上滥垦、乱挖和鼠、虫害的严重破坏,使天然草场退化、沙化严重,目前退化、沙化和盐碱化的草场已占全国草场面积的1/30。由于草地的“三化”,生产力逐年降低,单位面积草地产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单位面积草地产值只相当于澳大利亚的1/10,美国的1/20,荷兰的1/50。草地退化严重制约我国养羊业的发展。
3.4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我国有可利用草原面积3.1亿hm2,每年提供的畜产品产值约39亿元,而国家每年投入草原建设的资金仅1亿元左右,平均每公顷几角钱。另外,我国养羊业多处于落后山区,这些地区经济欠发达,因此,天然草原的围栏、引水灌溉工程、退化草原的改良更新、人工草场的建设以及养羊业的配套设施等基础建设缺乏资金投入。
3.5 劳动者文化素质低
目前在我国农村约4.6亿劳动力中,由于劳动者文化素质低,经过培养训练的技术人员奇缺,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反映迟钝,缺乏接纳、消化先进技术的能力,妨碍引入先进的科技成果及其管理技术。
4 我国养羊业的发展机遇
4.1 国家畜牧业产业政策调整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利于养羊业大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畜牧业产业政策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节粮型草食畜牧业,广大农牧区的各级政府,对发展养羊业出台了相应的鼓励、扶持政策和措施。西部大开发是我国21世纪的发展重点,朱基总理在关于开发中国西部时指出:要下大力气调整农业结构,着力发展特色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积极发展畜牧业。这些战略措施为养羊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4.2 加入WTO有利于扩展我国养羊业及相关产业的国际市场空间
加入WTO,意味着我国畜产品市场将扩大对外开放,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并按WTO有关条款的规定和谈判中达成的协议,实行贸易自由化。即在低关税、少壁垒的条件下开展出口自由贸易。
加入WTO,可以大大改善我国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为我国畜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便利条件;也可以充分发挥我国畜产品成本比较低的优势,增大出口量。由于我国养羊成本相对较低,产品价格低于世界贸易平均水平,羊肉价格仅是国际市场的70%~75%,活羊价格只是国际活羊贸易价格的80%,因此,出口有非常强的价格竞争优势。同时,加入WTO后,我国纺织业将极具国际竞争能力,对羊毛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大,将带动我国细毛羊、半细毛羊的生产。
4.3 国内对羊肉需求空间较大,肉羊产业有良好国内市场
羊肉以其细嫩、多汁、味美、营养丰富、胆固醇含量低等特点愈来愈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国内市场对羊肉需求量很大。我国人均1.75千克的羊肉占有量远不能满足需求。同时,羊肉价格始终保持较高水平,比猪肉和牛肉高15%~50%。不仅如此,近两年在畜产品市场疲软、价格不振的情况下,惟独羊肉保持稳定的高价位。
4.4 我国肉羊产业具有良好的地缘优势
我国现有草原及草山、草坡面积是全国耕地的4倍,农区有适于做饲料的作物秸秆5亿t,这些饲草料资源为发展草食家畜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在发展肉羊的国际贸易方面,我国地处亚洲的中心地带,日本、东南亚是羊肉的重要消费国,中东地区的阿拉伯国家是活羊的重要进口国家。这种地缘优势为我国肉羊产业创造了便利的国际贸易空间。
5 我国养羊业发展战略
5.1 毛用羊发展战略
5.1.1 培育中国美利奴羊超细型和细毛型两个新类型
利用引进的澳洲美利奴超细型优秀种羊和集中国内现有的超细型优秀种羊,按照不同类型的选育目标和现有基础羊群特点,通过品系繁育和开放式合作育种体系,培育出中国美利奴羊超细和细毛两个新类型。
5.1.2 建立优质细毛羊繁育体系和优质细毛羊生产体系
在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地,择优选择种羊场和繁育场,建立我国优质细毛羊育种核心群体及优质细羊毛生产基地,辐射所在地区各旗县市,推动当地细毛羊业发展,形成细毛羊改良区和优质细羊毛生产区。
5.1.3 全面推广羊毛现代化管理技术
逐步建立以提高羊毛商业价值为宗旨的羊毛现代化管理体系,完善剪毛分级房、剪毛机械、分级台、打包机等基础设施,推广澳式剪毛、新法分级、客观检验、公开拍卖等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措施,使国产羊毛的质量标准、检验标准接近并达到WTO和SAA标准,以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羊毛市场交易。
5.2 肉用羊发展战略
5.2.1 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
有了良好的羊种,但没有完整的良种繁育体系,同样不能适应现代养羊生产的需要。目前我国虽然在肉羊生产试点上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对全国肉羊生产来讲,肉羊的良种繁育体系尚未形成,因此,今后我们工作的重点仍应放在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上。根据我国现阶段肉羊生产现状和联合育种技术的需要,良种繁育体系应重点抓好原种场、种羊繁育场的建设,并结合杂交改良,积极推广羊人工授精技术,加快羊人工授精网站的建设,大力推广优秀种公羊的使用面。同时要与肉羊生产基地结合,真正做到有试点、有示范、有推广面,点面结合的肉羊生产商品基地。
5.2.2 开展经济杂交
利用经济杂交的杂种优势进行肉羊生产,是肉羊中最成功的经验。现阶段我国各地采用经济杂交方式生产肉羊。在内蒙古,利用英国萨福克羊作父本与本地蒙古细毛母羊和本地细毛杂种母羊杂交,在草原区放牧育肥,生产的杂交一代6个半月龄,羯羊胴体达18.33±2.06kg,净肉量平均13.49±1.63kg。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1998年利用引进的特克赛尔、德国肉用美利奴等5个肉毛兼用和肉用品种与东北细毛羊杂交,杂交羔羊哺乳期平均日增重227g,屠宰6月龄杂种肥羔胴体重可达21.0kg,屠宰率可达49.3%,胴体净肉率可达79.6%。8~10月龄屠宰胴体重可达22.4~27.6kg,屠宰率可达48.8%~52.7%,胴体净肉率可达82.0%~82.5%,母羊产羔率可达172%。大量试验证明,采用杂交方式提高绵羊、山羊的产肉性能是发展我国肉羊生产的重要途径,应大力提倡,有计划、有组织地推广。
5.3 保持合理的羊群结构
提高繁殖母羊比重。长期以来,我国的羊群结构一直处于不合理状态,母羊中能繁殖母羊比例低,一般在50%左右,羊群扩繁慢,经济效益低。羊群结构应以繁殖母羊为基础,按照适当比例配置公羊、幼龄羊,以利于组织再生产,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各种生产用途的羊群结构:毛肉兼用羊每群繁殖母羊应占60%~70%,毛用羊应为50%~60%,肉用羊不能低于60%,否则很难盈利。
5.4 积极推广当年羔羊出栏
羊出栏率是养羊生产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羊的生长增重规律是前期快,后期慢,到1.5~2岁时达到成熟,逐渐停止生长。生后前3个月骨骼生长最快,4~6个月肌肉和体重增长最快,以后脂肪沉积速度增快,到1岁时肌肉和脂肪的增长速度几乎相等,而饲料报酬随日龄增长而降低。应利用羔羊生长发育快和饲料报酬高的特点,积极推广羔羊当年出栏,是节省饲料、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同时,还要配合羔羊育肥技术,使当年羔羊达到理想的屠宰水平。
5.5 积极开展饲草、饲料的加工调制
无论羔羊繁殖和育肥,均须有充足的饲草饲料来源,要保证肥羔生产尤其需要有符合羔羊快速生长的优良草料。传统的养羊方式在放牧条件下,绵、山羊的饲草来源主要是天然草地、草山草坡中的自然植被,很少使用农副产品和精饲料补喂。根据羊的生物学特性及现代化肉羊生产的需要,首先要对天然草地进行人工改良,或种植人工牧草,在耕作制度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实行三元结构,在青绿饲料丰富时重点放牧加补饲,在枯草期则可完全舍饲喂养加运动。为此,应加大秸秆类粗饲料的利用,研制秸秆类粗饲料的优良添加剂,使羊在枯草期能保证足够营养。
5.6 认真做好羊的疫病防治
进行现代化的肉羊生产,必须建立适合于现代肉羊生产的疾病防治体系,研究肉羊的主要代谢疾病治疗和预防措施。
5.7 加快人员培训和市场开拓
肉羊生产在我国虽已有多年历史,但集约化肥羔生产和成羊育肥,仍是畜牧业中的一项新技术,其成功的经验不多,各地条件各异,在组织肉羊生产时,各地必须有一批掌握现代养羊技术,懂管理、懂饲料营养、懂繁殖育种技术,具备开拓市场能力的人才。目前在农业产业化建设中实行的公司加农户模式中,龙头企业应是养羊户生产组织者。在没有龙头企业的地方要积极提倡成立农民养羊协会,组织规模养羊专业村、专业户生产,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多方位市场,提高养羊生产效益。
在肉羊生产系统中需加强对养羊户的培训,首先要改变其生产经营观念,明确养羊效益获取的最佳途径是规模生产,专业经营,企业管理,加快出栏,提高母羊繁殖力,采用科学的方法,懂得和掌握疫病防治方法,这样才能实现肉羊生产的科学化、商品化和现代化。
5.8 延伸畜产品加工链条,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在羊产品深加工方面下功夫,重点抓好肉羊产业化生产,与此同时,大力培育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不能由行政命令来指定,而应该在市场竞争中形成,政府予以必要的引导和支持,提高畜产品加工转换能力,推进产业化进程,增强羊肉产品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