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饲草饲料



牛羊专用激生肽长肉旺
相关文章

注意:观察动物采食量可以发现存在的多种问题

2019-12-251571
动物的采食量到底与什么有关?动物采食量数值对于养殖场效益有没有影响?采食量提高的效益促进意义似乎提出异议的不多,有没有更通俗的解释来说服。一般的采食量预判是以占体重的百分比来计算,但现实之中并没有达到,为什么?

首先来看看采食量的经济意义:

采食量的多少对于养殖场有着重大的经济意义,也因此,采食量是影响配方设计的重要因素。事实上,配方师可以根据采食量推算营养指标,举例如下:

以猪为例,计算饲料能量的标准:

50kg的育成猪,采食量2kg/d,日增重750g,假定饲料用于维持的消耗量0.5kg/d,饲料能量3200 kcal/kg,料肉比为2.67:1。

能量分解如下:用于维持的能量为3200×0.5kg/d=1600kcal;用于每千克生长的能量为3200×1.5kg/d/0.75=6 400kcal/kg。

假定提高采食量到2.5kg/d,设定料肉比不变,日增重提高(出栏日龄缩短)。

那么用于生长的能量标准数据:日增重是2.5/2.67=0.937kg/d,消耗维持能量1600kcal,用于生长的能量0.937×6400=6000kcal,饲料提供总能量为7600kcal。

饲料能量标准:7600/2.5=3040kcal/kg。

相对于3 200kcal/kg的饲料能量设计,3 040kcal/kg要少160kcal/kg,在目前能量原料价格高企的背景下,160kcal/kg的效益大约在100元/t。

事实上,因为采食量提高带来的巨大效益空间,除了能量外,其他营养指标也存在类似的原理。

本次计算以育成猪为例,实际上所有的动物的所有阶段,都适用这个原理。

更通俗的解释还有:假设动物存在不长也不掉膘的临界点(事实上会无限接近这一临界点)所需的饲料量为A,超出A量的饲料就用于生产商品肉,超出A量的饲料为1份时,生产1份商品肉,如果再增加超出A量的饲料为1份,生产的商品肉就会增加1份,经济效益翻番,所以只有超出临界点的饲料是有效益的,且效益来的更猛烈。

那么,做为养殖场老板,起码应该了解,到底有多少因素影响动物的采食量?以及用来指导自己的配方实践。

从采食量角度分析营养指标

1、粗灰分

常规而言,粗灰分的增高,会严重抑制采食。因为粗灰分指标当中,很多是不溶性的矿物质,采食之后,造成胃肠道严重负担,尤其一些原料收获时期没有去杂,或者恶意掺假,对动物采食量有明显影响,值得我们注意,因此在设计产品的时候,要求粗灰分尽量地小。

2、粗纤维

纤维素这个指标,不好明确定义其对采食量的影响,有的饲料原料如通糠、DDGS等,具有刺激动物胃肠道蠕动的效果,适量使用会增加排空速度,从而增加采食量。过量使用此类原料,会因为排空加快,饲料原料消化率降低,得不偿失;更加过度使用,会导致胃肠道麻痹、排空减慢、采食量降低。因此需要一个平衡,也就是中庸之道。

还有一些原料,比如棉粕里面的棉绒、麸皮,它们会延缓肠道蠕动,降低排空速度,从而减少采食量。

由于粗纤维这个数据,不能明确指示产品促进肠道蠕动的性能,未来需要发展出来新的指标,在产品设计成功的时候,就大约估测出来产品对采食量的影响。

3、粗脂肪

考虑到动物数亿年的进化,它们所吃到的食物中,平均粗脂肪含量要超过4%(自然界中植物种子粗脂肪的平均数),然而今天,人们普遍以淀粉等碳水化合物替代粗脂肪来计算动物饲料中的能量含量,尽管计算结果相同,但二者在动物的消化过程、体内代谢过程中,还是不同的。笔者经常观察到,饲料能量不变,然而由部分粗脂肪提供能量——改变饲料配方结构提升其与动物进化历史的符合程度,表现出来的结果是动物采食量升高(以肉鸭、肉鸡更加明显)。

粗脂肪中,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动物脂肪与植物脂肪的比例,也是很关键的。对某些动物如水产、毛皮动物,磷脂也有其特殊的营养价值,表现其采食量升高。

4、淀粉组成

饲料中淀粉组成的变化,对采食量有很大影响。最常见的是烘干玉米与自然晾干玉米的区别,新玉米和收获保存3月后的玉米在制粒过程中因淀粉产生的变化不同导致二者饲料消化率产生差异——因此而导致采食量变化。

抗性淀粉含量的高低是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因为抗性淀粉不消化,很容易产生饱腹感从而抑制采食量。抗性淀粉在新玉米中含量比较高。烘干过程、制粒过程中调制温度和气压不足,很容易产生大量的抗性淀粉。从而很容易理解肉鸡饲料的饲料便问题(粉料发生率少而颗粒料多)。

另外要值得重视的就是:在动物进化过程中,猪更多吃的是地下块茎如马铃薯、红薯,对其中的淀粉很适应,容易消化吸收;而禽类更多是植物种子,如高粱、玉米、小麦等,种子和地下块茎中的淀粉组成和结构有很大区别,值得我们思考——因为他们对采食量都有影响。随着我们分析的逐步深入,配方中营养指标的重要性,就会逐步让位于配方结构这个概念了。

5、氨基酸平衡

饲料粗蛋白质的概念已经逐步失去实际意义,相应的氨基酸以及可消化氨基酸的含量水平和平衡关系成了最平常的一个指标了,有的企业已经使用可消化氨基酸的概念。这里要强调的是——氨基酸的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动物的采食量。

其原理是过多不平衡的氨基酸在吸收后对代谢过程形成压力,多余的氨基酸要脱掉氨基转化为脂肪,含量不够的氨基酸,就要等待后来采食到的饲料补足——因此生长速度减慢,相应的采食量就受到影响。经常可以观察到:补充饲料产品中缺乏的氨基酸,在一定浓度梯度内,采食量与氨基酸补充量成正相关。因此在饲料产品设计中,配方师要严格遵守氨基酸平衡的标准进行。

另外要注意的就是饲料能量浓度与氨基酸水平之间的平衡关系,这两方面任何不平衡都会导致采食量降低。

6、钙

钙是必需的营养元素,目前存在两方面的困扰:钙水平的高低和钙来源问题。实际上,在生产中我们观察到,猪饲料设计的配合饲料钙含量只要达到0.6%就可以,在乳仔猪料阶段,更可以低至0.5%,标准升高,适口性降低。

同时要注意钙的来源问题,使用甲酸钙或者乳酸钙,适口性明显增加。如果使用石粉作为钙来源,尽管便宜,但其在饲料中大量中和胃酸,引发胃内蛋白酶的活性降低,从而导致胃口变差,引起采食量降低,这样的结局得不偿失。从这一点上来看,未来的饲料钙源有可能不是石粉。

7、有效磷

有效磷,特别是采用磷酸二氢钙、磷酸二氢钾提供的有效磷,笔者观察到会使动物适口性变好,随着有效磷指标增加,有增加采食量的倾向,特别是在动物骨骼快速发育阶段,效果明显。

8、食盐

自古以来老话相传:盐为百味之首!分析原因,是渗透压所致,其引发了唾液腺以及肠黏膜的水分分泌,在足够水分参与的状况下,对其他的味道更加敏感—甜味更甜、酸味更酸、鲜味更鲜!对哺乳动物,适量增加食盐的含量,可以提高动物的采食量,尤其在幼龄动物上更加明显。

9、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基本都是体内酶的辅酶成分,在饲料中不添加微量元素,肉鸡表现明显厌食,并且对颗粒饲料有挑拣的行为。因此要注意饲料中微量元素足够地供给。

值得注意的是,饲料中的亚铁盐,容易被氧化成三价铁,而三价铁会使适口性变差,哺乳动物明显拒食。因此,饲料中亚铁盐的保护,尤为重要。常规的饲料加工中,大多数人都忽略了这个环节。

10、维生素

维生素除了特殊生理功能外,很大一部分是体内酶的组成部分—辅酶!因此在出现应激、疾病等状况的时候,维生素需要量增高,常规的维生素供应量就不够了,从而表现出厌食、采食量下降等问题,此时额外提供维生素,会改善这些问题。

要注意的是,目前国内的动物饲养业,几乎总是处在持续应激之中,如果要通过提高采食量的方案提高整个畜牧业的效益,大量的饲料代谢需要更高的酶活性和酶浓度,这就意味着饲料维生素的用量要随着采食量的增加而增加,这样才能够保证这一方案的顺利实施。

影响采食量的原料因素:

1、新鲜度

饲料原料的新鲜度是影响采食量的关键,尤其是容易腐败变质的原料(鱼粉、血浆蛋白粉等),高脂肪含量的原料(膨化大豆粉、糖渣等),容易氧化变质的原料(鱼油、米糠油等),其新鲜度对饲料采食量有明显影响。新鲜度没有具体准确的理化指标,口感在此时更经常被采用,也更加准确。

提到新鲜度,就要提到原料的陈化粮。富含粗脂肪的原料,陈化后口感变差,采食量就会降低,究其原理,就是在长期储存的过程中,原料内的物质缓慢发生了变化,适口性就变差了。使用过程中要引起注意。

与陈化粮相对应,在原料仓中的原料,要执行先进先出的原则,否则随着原料新鲜度的变差,其使用价值就变差了。

2、不同原料的有效分子组成对消化吸收的影响

以淀粉来讨论,看历史上动物的进化,猪更多地吃植物的块茎如马铃薯、甘薯,而鸟类主要采食植物种子。块茎内的淀粉分子结构和比列,与种子内的明显不同。因此,如果考虑动物多年对不同原料中营养物质的适应来设计产品,这样设计出来的饲料产品,适口性会更好、消化率会更高,同样原理,也适应蛋白质原料、脂肪原料的分类。从这个角度考虑,饲料产品的采食量肯定会更大。

3、影响采食量的加工因素及配方校正

饲料加工基本上是粉碎、混合、调制、制粒过程,其中值得特别强调的是粉碎和调制制粒过程,对以啄食为主的禽类,粉碎太细会影响采食量。通过制粒会提高采食量——减少了采食频率,每次采食效率提高,这个现象在肉鸡、肉鸭被明显观察到。

饲料的调制和制粒过程中淀粉容易发生变性,产生大量的抗性淀粉。尤其在低压调制、低温制粒的时候,更容易出现。解决的方法是高压调制。调制器多通路蒸汽进入,加长调制器。

膨化的原料,其消化率明显增加,但要注意低脂肪含量的淀粉原料在经过膨化之后,已经糊化了的淀粉,很容易吸潮回生。回生后,消化率和适口性都会降低,用这样的原料制作的饲料,采食量就不会高。

值得注意的是,饲料中水分含量与哺乳动物适口性有明显的相关性,基本上,从含水量14%开始,随着含水量降低,适口性逐步增加。因此,加工中通过烘干等办法降低饲料含水量,会明显提高动物的总采食量,这个现象在教槽料中得到证明。对禽类,这个规律正好相反,饲料含水量低,适口性变差,究其原因,也许与嗉囊的存在有关系。

制粒的饲料,随饲料硬度增加,适口性变差,不论哺乳动物还是禽类皆然。

另外值得注意的就是调制过程中外加油脂的问题,如果饲料调制不好,外加油脂基本上处于游离状态,这样的油脂会引发动物厌食。高压调制过程实际上就是油脂的乳化过程,优质的蛋白质、磷脂等物质,都是油脂的乳化剂。因此粉料中添加油脂的耐受量,比颗粒料中低不少。

单糖、糊精等物质,经过调制后,增加颗粒饲料的硬度;粗脂肪、磷脂、粗纤维原料等,增加颗粒松散度,要根据不同的颗粒设计,在加工工艺和配方调整两方面同时进行,才会达成最佳饲料采食量。

评价诱食剂

1、甜、香、鲜的口感原理,油蛤味、腥味的意义

甜、香、鲜3种口感,代表了3大营养物质(淀粉、脂肪、蛋白质)被降解后的浓度感觉,这些降解后的物质,可以迅速被吸收,对动物有益,因此,动物对这3种口感表示欢迎,而油蛤味、腥味则是营养物质变质后的口感,对动物经常有毒害,所以动物拒绝。实际上以前习惯的鱼腥香,是我们想当然的结果,并没有诱食意义的。另外,我们在甜香味敏感的基础上开发的不少化学物质,对动物实际上是不敏感的。这些香味剂的选用,要经过深思熟虑和动物实验的筛选才好。

2、辣味的意义

辣味有独特的增加采食量的作用,其原理来自辣味物质对胃肠道平滑肌的刺激,增加了平滑肌的收缩,也就是提高了胃肠道排空速度——相应的增加了采食量。

3、短链脂肪酸的适口性

甲酸、乙酸、双乙酸、丙酸、丁酸等短链脂肪酸,都是动物肠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的能量物质,因此有其独特的提高采食量的效果。

4、低聚糖的健康意义

随着抗生素的泛滥使用,有益微生物的使用在生产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饲料原料中常见的低聚糖类有:甘蔗糖蜜、甜菜糖蜜、玉米糖蜜、大豆糖蜜、玉米糖渣子等。

低聚糖类可以快速地给动物胃肠道内的有益微生物提供能量,增加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和数量,因此动物表现健康和生产性能提高。有了这个机理,这类物质也就是动物喜欢吃的物质。对反刍动物而言,瘤胃内有益微生物的数量非常关键,因此它们特别喜欢吃糖蜜。动物生理的某些特殊阶段,如母畜围产期,经常的肠道蠕动不足,此时胃肠道内有益微生物充足的含量,是保证这个阶段胃肠道健康的根本,因此可以使用低聚糖类原料。

这类物质也可以增加饲料的采食量,从而提高动物生产性能。

说了这么多,做为养殖场,有些只是了解一下,做为选择饲料时的评判标准。真正需要实践的有两个方面:

1、选择合适的原料,进行适当的加工调制,改善其质地和适口性,提高可消化性,从而促进采食。

首先应对原料合理选择。原料受品种、产地、批次、预处理、贮藏、运输等诸多因素影响,总之在经济可行的前提下,要注意选购质量稳定,来源可靠、适口性好、消化率高、有毒有害成分低、营养变异小的饲料。不同加工批次的同一产品尽量保持同质,避免因原料的变异而影响采食量。其次通过对原料进行适当的加工调制,改善质地和适口性、提高消化率,促进采食量的提高。常用的物理方法主要有粒状原料的粉碎、压扁、膨化等和粗饲料的切短、热喷、制粒等。化学方法和微生物处理在粗饲料中应用较多,如秸秆氨化、青贮、微贮等。合理的加工调制还有利于消除原料中有毒有害物质。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原料的加工调制要合理,如粒状原料的粉碎要求达到最适的粒度范围,粒度过大不易消化,粒度过小则容易引起肠粘膜溃疡。加热时同样要掌握好时间和温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应有的质量,从而促进动物采食。麦类原料采用压扁效果会更好,如果磨的过细易引起糊口,影响动物采食。秸秆切短需保持一定的长度,太短同样不利于消化。氨化、青贮、微贮时都要严格操作规程,用前搞好品质鉴定,避免因质量变异而影响动物采食。

2、改善动物消化道环境,促进消化吸收,为动物采食提供保障。

饲料采食后途径消化道被消化吸收后才能利用,良好的消化道环境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与排空,从而有利于动物采食。通过营养调控可以改善动物消化吸收环境,间接提高采食量,如通过阶段性饲养,把动物分成不同阶段进行饲养,使每一阶段的日粮更能符合动物的消化生理特点,从而有利于食物消化吸收,提高采食量;另外注重动物幼龄阶段的饲养,促进其消化道正常发育,同样可以提高其采食量。

反刍动物由于具有瘤胃结构,微生物消化占有重要地位,特别表现在对粗饲料的消化上。对反刍动物而言,除了上述营养措施外,调适瘤胃内环境,改善其消化机能,同样可以促进采食。

0